饮酒当有度
新年春节期间,该是国人饮酒的高峰期,或曰“旺季”,说说饮酒,说说饮酒的限度,总不为过吧?
乍一听,中国人每年饮下的酒,相当于一个西湖,怎不令人吃惊!
这一数据,自然与中国的人口众多,中国生产的酒类品种多、品位高,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等密切相关;也无不是与一些人饮酒无度,缺乏节制分不开的。
说起饮酒,远不是什么新的话题。诚然,适量地饮酒,也不是什么坏事,因为它可以舒筋活血,它可以爽身解郁,它可以增进友情,它也可以提神壮志……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二重性,任何行为都应该有个限度,过犹不及,饮酒亦然。
一天,在公园里,遇到几位老人,在争论饮酒的量应该是怎样的标准问题。有的说,最多不能超过二两,有的说,一两才恰到好处,也有的说:“美味不可多得,越少越好”……当然,个中争论的是指白酒,也大体是指六十度而言的。
饮酒,到底多少算作适度?有个说法,有所遵循,无疑是有益的。两千多年前,孔老夫子曾说过:“唯酒无量,不及乱。”(《论语·乡党》)我觉得这一说法是科学的、妥切的,也可以说是经典的。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适应性各异,加之饮用时的心情因素,构成了对于酒摄取量上的必然差异。“不及乱”,就是说不要喝得乱了神志,就是要以不醉为标准。这是从实际出发的,也是因人而异的。“不及乱”当然也是一种标准。不难理解,“唯酒无量”,实际上只是说没有统一的量、共同的量,而不是说每个人不应有各自的限度。“不及乱”的“乱”字,就是饮酒者个人需要把握的“临界点”。
饮酒不能无度。否则就会出问题,出麻烦,就会影响工作,乃至伤身害命。自古以来,伴随着酒文化的产生、形成和发展,我们的先人,不计其数的仁人志士,对于酒就是既喜爱而又有所戒备的。传说,夏代的开国圣君禹王,深知酒的甘美,但也感悟到美酒会给人带来灾祸。他吃了仪狄酿的旨酒后说:“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”。于是疏远了仪狄。孔老夫子恳切地告诫人们:“不为酒困”。(《论语·子罕》)就是不要因为饮酒而陷入窘厄的境地,就是要从醉酒的羁绊和枷锁中摆脱出来。三国时,魏文帝在《酒诲》一文中说:“酒以成礼,过则败德”。曹丕把对人很有诱惑力的美酒,只派作了“成礼”的用场,正因十分担心它会“败德”的负面影响。《朱子治家格言》中讲的也是“勿贪意外之财,勿饮过量之酒”。是的,饮酒不能过量,过量则会败坏道德。酒后无德,“撒酒风”,丑态百出是可悲的,却又是屡见不鲜的。
说来说去,饮酒就是要讲究 “度”,饮酒必须节制,不可过量,不能“及乱”。“一醉方休”,只能看成是激发酒兴的劝酒之词,不必介意;“酒逢知己千杯少”,也只能看成是展现饮酒情趣的一种比喻,不必当真。其实,饮酒之美,就要美在适可而止上,万不可无休无止,万不可酩酊大醉,万不可酗酒滋事。只有这样,才能使我国底蕴丰厚而又绚丽多彩的酒文化,在健康的道路上传承下去,发扬光大。
评论